返回

流放,医妃搬空库房悠哉逃荒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228章 收服盐场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.”

    盐工们再也憋不住,沸腾了起来。

    “老天爷,遇到仙女东家了!”

    “我好幸福,天天都吃白米饭太幸福了呜呜呜!”

    .......

    谢菱偏头,跟石少文说了一下白米的供应从顾府出,让他每日来库房取就行。

    高婉华抱紧谢菱手臂,眼里满是崇拜,“阿菱,你真善良,你就是仙女姐姐。”谢菱指了指她脑门,“别贫了,交给你的任务呢?”

    高婉华一瞬间站直了身体,“早就准备好了!”

    她从怀中掏出一张图纸,炫耀的将图纸打开放在谢菱面前。

    图纸上画着通俗易懂的简笔画,一个字没有,但一眼便知道说的是什么。

    谢菱交给高婉华的任务,是让她将制盐新方法用简单的图纸画出来,让盐工们一眼就能看懂。

    古法制盐的过程包括纳潮,制卤,结晶,采盐这几个步骤。

    纳潮是将含盐量高的海水赶到修好的盐田里。

    制卤指的是通过太阳让海水蒸发,等达到一定的浓度,将卤水转移到结晶池继续蒸,原盐会慢慢沉积在池底,形成结晶,达到一定程度便可以采集了。

    这样制盐,不仅缓慢,而且很难控制卤水的浓度,经常失败。

    一旦没控制好浓度,大半个月的工作就白费了。

    卤水的浓度只能靠老师傅的辨别。

    但人有失手,马有失蹄,老师傅也不可能次次都成功。

    谢菱的新方法使用阶梯盐池,每个池子中间有落差,逐个挖低。

    第一日,海水进入最高卤台。

    次日,将海水放入第二卤台,再将高卤台装满海水。

    第三日,将二卤台海水放入三卤台,高卤台海水放入二卤台,再次将高卤台装满海水.......

    以此类推,利用日光蒸发水分,提高卤水浓度,减少人力成本。

    至于测卤,则使用莲子。

    这还是谢菱末世时,在海边玩,一个制盐工人告诉她的。

    她在海边住过一段时间,自己制盐,用的就是这个方法。

    卤水分为10成,10成即为饱和。

    取两枚莲子,一枚为5成,一枚为10成。

    5成莲子若是在卤水中抬头了,则为2到3成卤。若是平浮卤水面上,则为5成卤。

    10成莲子在卤水中斜浮时,为7到8成卤,当平浮于卤水面上时,则为10成卤。

    而当卤水达到10成时,才可饱和结晶成盐。

    这个方法很精准,不会出一丝错。

    谢菱看了一遍,“你去那给工人师傅看,教他们看懂。”

    高婉华将图纸拿过去,甚至还没教,只是看看图纸,那些盐工便懂了是什么意思。

    毕竟就是干这行的,自然要敏锐一些。

    当日,盐工们便根据图纸开始挖池子。

    莲子谢菱已经带来,交给了平日里测卤水浓度的一个老师傅,细致的说了一些容易忽略的细节。

    老师傅听得很认真,看来是听懂了,谢菱放下心。

    这个方法能大大提升盐的产量,眼下只等盐成就好。

    冯家那边的盐场,谢菱取名为熙南盐场。

    由风间青璃和吴正清看管,也是一样的规则,三日休息一日,每日供应大米饭,使用新法制盐。

    盐工们为了大米饭和休息,干活十分拼命。

    谢菱算了一下,两个盐场齐上阵,一个月的产量应该可以达到一百五十石左右,原本一个月加起来不到八十。

    不行,太少了。

    顶多半年,林千重和彩衣便会带着商队过来,她必须给足他们盐,才不枉费他们走这一趟,也能为她日后的产品打出市场。

    这两个盐场产盐少的原因,归根结底还是盐工太少,场地太小。

    而附近的常守军屯,盐场一个月最低能达到八百石,还是在保守估计的情况下。

    常守军屯犯人多,盐工多,场地宽阔平坦,制盐十分方便。

    谢菱馋得心痒痒。

    常守军屯的盐场本来就有思南县城的一份,王守义那老狐狸迟迟不肯松口,一个人独占这么多年。

    谢菱在纸上写下常守军屯四个大字,打了一个红色的大圈。

    ————

    最近快入秋了,虽然白日依旧炎热,但夜里却越发冷了,冷意直钻骨髓,岭南冬日的冷已经初现端倪,向外来的人儿们展露出了一点尖利的獠牙。

    裴氏开始给汝姐儿,顾危,昀川换上秋衣了。

    宋氏也在给家里人紧锣密鼓的制作厚实的冬衣冬鞋,她此刻还不知道,谢菱给她揽了一个大生意呢。

    其他人家莫不如是,女人制冬衣,男人们上山捡柴火,或者买便宜的木炭屯着。

    顾府,各院各房窗外繁茂的桂花树开始结了花骨朵儿,一簇簇金黄色的小花儿团聚,

第228章 收服盐场(2/3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